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普通会员

浦城县桂馨源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主营:种规格浦城丹桂树苗、丹桂树、罗汉松、广玉兰、紫薇等绿化苗木;

新闻分类
联系方式
      
  • 浦城县桂馨源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 联系人:王招林
  • 电话:0599-2837858
  • 手机:15280532549
站内搜索
 
首页 > 新闻中心 > 浦城丹桂的历史渊源
新闻中心
浦城丹桂的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2014-10-10        浏览次数:389        返回列表

福建浦城丹桂系中国桂花优良品种之一,当地俗称红木樨,属木樨科木樨属(Osmanthus)丹桂品种群(Aurantiacus Gro up),主要品种为大叶丹桂。其可考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以上,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桂花的记载。春秋战国时诗人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年)在《九歌》中诗句:“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其中桂浆可能是添加桂花而酿制的美酒,这是现可考的早提挂花和桂花酒的文字。必须说明的是,公元前334-前223年,浦城隶属于楚国,岁有进贡,楚人屈原正处这个时期。战国时(公元前256-前221年)典籍《山海经·南山经》(作者多人、佚名)提到“南山之首曰昔隹 山,其首招摇之山多桂”。“南山”泛指南方之山,这是早提到桂花产地的文字。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公元前104-前91年撰成)中提到:“江南出枏、梓、薑、桂……”(中华书局版本第3253页),这是正史中早提到产桂的文字。西汉元帝(公元前49-前34年)前后,刘歆撰《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献奇花异木两千余种,其中木匋 桂十株”。又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后在上林苑中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百株。大多枯死,桂花幸活”。这是记载移种桂花的早文字。据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卷114)记载:武帝破南越时,东越王馀善驻浦城,建有行宫和浦城、临江城、汉阳城3个军事城堡,趁机反汉。元鼎六年,武帝派四路兵马讨伐。次年,馀善兵败被灭。于是天子“诏军吏皆将其民徙江淮间,东越地遂虚。”武帝此时正大建扶荔宫,有可能令越人移植去北方缺少的桂花树。以上这些关于桂花的产地、种植、利用等方面早的文字记载,其涉及地域都与浦城有关。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江淹被贬为吴兴(浦城旧名)令,在任3年酷爱县内山水,留下诗赋10余篇。其中多首吟及桂花。江淹在骚《杂词·悦曲池》中韵道:“北山兮黛柏,南江兮赤页   石。赤页    峰兮若虹,黛树兮如画……桐之叶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此疑吟浦城九石渡之景胜。“桂之枝兮刺天”赞赏桂枝向上,与上句对应,可想像到浦城桂树之盛。2003年,浙江大学植物学教授余明坚来浦城考察桂花时就指出:桂花树冠直径在3米以内时,桂枝都笔直向上,这是大叶丹桂的特点。江淹在《杂词·爱远山》中云:“香枝兮嫩叶,翡累兮翠叠”,在《青苔赋》中云:“假青条兮总翠,借黄花兮舒金”。都是吟桂花之佳句。郭沫若诗《广寒宫》中就用“香枝”借代桂枝。江淹名诗《迁阳亭》中云:“万古通汉使,千载连吴兵”;“桂枝空命折,烟气坐自惊”。是江淹在迁阳(今仙阳)重镇触景生情之句。江淹这些诗赋出自距今1530年前,是至今早的浦城桂花诗赋。可见当时浦城桂花树种植之多,说明浦城种植桂花树起始时间远在南北朝之前。
唐贞元元年(785年)前后,闽南莆田人林披的儿子林藻、林蕴进京赶考,途经浦城县折桂岭(又称五显岭,古代闽入中原的咽喉要道),在岭南步高亭墙壁上,林藻作诗《折桂岭》言志。诗中云:“弟兄各折一枝桂,还向岭头联影飞”。结果兄弟先后中举,史称“郡人举进士自藻始”。贞元中,林藻累官殿中侍御史。林披子9人俱官刺史,号九牧林家,浦城九牧村名也由此来。传说折桂岭有一片桂花林,九牧成为出人才的福地,是桂树兆祥。此后,晚唐诗人、林藻的同乡莆田人黄滔亦慕名来游浦城,留下《送君南浦赋》的千古绝唱,收入清嘉庆《新修浦城县志》。赋中云:“郊天路口,愁攀夹渡之柳条;采蕨山前,忍看解维之桂楫”。桂树木质细密,坚硬柔韧,自古浦城人用之做船楫、扁担,可见当时桂树之普遍。此后,黄滔于唐乾宁(894-896年)中进士,他作《寓题》诗云:“损生莫若攀丹桂”。民间传说在浦城折桂很神。
宋朝嘉祐二年(1057年),浦城人章衡状元及第,官直集贤院。他回乡捐修祖祠资福寺(距乌阴桥3公里),作《题资福寺》诗云:“文昌耿耿星常现,桂籍巍巍世不空”。自豪浦城章氏世代及第(出状元2人,进士20余人),“桂籍”指其科举门第,也可视为出桂之祖籍。章衡中状元时,宋仁宗皇帝(赵祯)作《赐状元章衡诗二首》,其中诗句:“灵鳌振处千山动,丹桂开时万里香”。古诗讲究用典,“灵鳌”是实指章衡前六世祖章仔钧坟前的鳌头山(在浦城莲塘镇余乐村)。“丹桂开时万里香”中的“丹桂”就可能也是实指,是皇帝已闻章衡家乡是丹桂之乡所作的感慨。这首诗是历史上高端人物吟及浦城丹桂了。另外,宋仁宗的这句诗中所谓的丹桂,并非诗人滥用“丹”字修饰桂花,不可能把银桂、金桂说成丹桂。这里出现的丹桂应真实指现在概念的丹桂。这是记载丹桂品种的较早文字。南宋时浙江天台人陈景沂著《全芳备祖》(1256年)上下集,记花果草木,“多有他书不载,可资考证”,是一部花木记载较全的书,他辑录《尔雅》中的一段文字:“梫木,桂树也,一名木樨。花淡白,其淡红者谓之丹桂;黄花者能子。丛生岩岭间”。其间“丹桂”的文字比宋仁宗赐状元诗晚出200年。南宋钱塘人吴自牧著《梦梁录》和清乾隆《浙江通志》等记载:宋高宗南渡,建都临安后,曾在德寿宫赏桂,有象山士子史本,见木樨忽变红色,异香,而把接本献上,高宗雅爱之。桂花研究界的多位专家都认为这可能是丹桂出现的早记载。但是,宋高宗(赵构)南迁建都于公元1127年,也比宋仁宗(赵祯)赐状元诗晚出70年。
从历史记载来看,桂花花色因芽变产生,银桂出现较早,金桂出现较晚,而丹桂出现晚。因此从品种的演化规律来看,金桂品种群比银桂品种群进化,而丹桂品种群进化。根据古代诗文对桂花的描述可知,在唐朝和唐以前,栽培的桂花主要为银桂类,唐诗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桂花色描述为白色。宋朝出现很多关于黄色桂花的描述,如杨万里诗:“西风半夜散麩金”;范成大诗:“金粟枝头一夜开”;邓志宏诗:“连云老桂入新黄”等,说明北宋桂花以黄色金桂为主,且被世人喜爱。宋代女词人李清照(1084-约1151年)的咏桂词《鹧鸪天》云:“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在她看来,似乎桂花只有轻黄,没有深红。确实,丹桂的描述在南宋才有,而且品种少而珍贵。而北宋(公元960-1125年)中期宋仁宗就诗写丹桂,因此这时的丹桂确属罕见。
浦城有着桂花生长的良好地理、自然条件。据近几年来桂花研究专家的新成果显示:“桂花适生于我国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因为桂花在每年秋季开花前夕,要求有一段低于24℃的冷凉湿润气候;另在入冬后,还要求有一段0-10℃的相对休眠期,以孕育来年的花芽”(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杨康民编著《中国桂花集成》第九页)。浦城是典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水热条件好,桂花秋季开花前有一段典型的低温湿润气候,当地人称“冻木樨”,再往南100公里,就没有这种现象,北面的杭州气候与浦城十分相似。因此,浦城具有桂花生长和进化的良好条件,有可能较早出现丹桂品种。
浦城种植桂花的资料照理在古代的县志中应有所记载。据现有文献可考,浦城早在隋唐时期有图经,迟自宋有县志,但均失传。至今保存完整、时间早的县志即明代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修《浦城县志》,在其卷十一《土产·花品》和《土产·木品》两处均记载产桂,惜古志精炼,未记其详。其后清顺治、乾隆两部县志物产卷均记产桂。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新修浦城县志》物产卷有较详的记载:“木樨,邑有白、黄、红诸色,其逐月花者名月桂。”在风俗卷又记:“除夕换门神春联,蒸岁糕,酿红酒。”岁糕蒸熟后都要撒上一层红木樨(花),红酒酿造时,也添加红木樨,均为增红添香,征兆喜庆吉祥。这些做法世代相传,惜志书简略未记。浦城自古还有一特有风俗是外地绝无仅有,而在浦城则是家喻户晓,无一例外的,那就是用木樨糖茶待客。家中,正月每逢客人,或平日有来访的远客、稀客、贵客,主人都要敬献一盅木樨茶,用早在秋天精制封藏的红木樨糖(开水氽过白糖浸渍的丹桂花)冲下开水,杯中绽开艳丽如丹的花瓣,散发出沁人心腑的芬芳。当代浦城人,原港台都市报总编祝文善、厦门教育学院副院长沈世豪都为此有专文发表问世,但外地专家编著的桂花集成、大全之类,记载的桂花茶仅是茶叶加桂花的制品。确实,就浦城相邻县市也没有制作木樨糖和木樨茶待客的习俗。从这些事实可证明桂花糖是浦城特有的桂花加工食品,献木樨茶是浦城特有的风俗。
明清时期的浦城,丹桂的种植已相当普遍,城里的房前屋后,乡下的田头地尾,野外的山麓河畔,都有丹桂的常绿树姿,金秋飘香,几乎达到遍山漫野的地步。清浦城人孙振豪(字汝西)为官归里,筑庐郊外,亲家郑天锦作诗庆贺。诗中云:“小筑精庐附郭宜”、“阶下桂兰森竞秀”,可见房前种桂之多。浦城县城东仙楼山,古称越山,是城区之枕山(浦城旧街道呈美女躯干形,仙楼山是头上方的枕头),山中有一景称西灵沼,是呈曲池状沼沚,在仙楼山西麓,址今存。旧时,沼中凸起一石,上有用隶书刻“西灵沼”3个字,字义或许是取《楚辞·刘向〈九叹〉》中“朝西灵于九滨”即召西方之神;或许是因秋位在西,特指秋神。总之有召神之意,神就神在沼上有棵巨大的丹桂树,清嘉庆《新修浦城县志》称:“上有丹桂甚巨,数百年物也。”遮天蔽日,中秋花开,满城香飘,邑人视之为桂神。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县南浦书院主讲陈焯作《越山纪胜》,其中诗《西灵沼》云:“沼西灵石浮,丹葩秋照灼。直疑鹫岭来,桂子飘然落。”前任浦城署县、时任南平通守谭垣过浦城,作和诗有句:“独占丛桂阴,天香自开落”。后又有诗人郑潭作和诗云:“丹桂生秋风,其华亦灼灼”。孙霖作和诗云:“灵石有天葩”等绵绵不断。虽时迁物佚,仍可想像当时古桂之巨大,甚称浦城一绝。
民国31年(1942年)春夏,侵华日军发动浙赣战役,日本飞机频繁轰炸,公路沿线的桂花树遭到毁坏。接着国民党军败退,几十万军队驻扎浦城。一些无军纪的伤兵,砍伐驻地附近的风景林,其中一些桂树遭殃。解放后近十几年,因各地城市大规模建设,竞相以丹桂树绿化城市和场所,浦城丹桂倍受商家青睐,连上海、北京等地的一些国家大型建筑也有意购植浦城丹桂。于是在浦城周边临时建起10余家园林苗圃,专门争相购取浦城古桂或大型桂树,粗略估计被运出者不下两千棵。这一方面,说明浦城丹桂确实名扬国内,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浦城的生态资源。尽管如此,浦城县桂花、特别是丹桂仍然在国内占优势地位,现有桂树不下15万棵,丹桂培育规模超过2万亩,数以千计的古桂花树仍在境内茂盛生长。在浦城临江镇水东村杨柳尖自然村一村民家的房前大空坪上,生长一棵古丹桂,当地人称九头丹桂王。树高15.6米,冠幅18米,覆盖面积230平方米。此树基部0.5米处分生主干9枝,9枝主干在1.5米处又各分别生长出2个分枝,形成庞大树冠。金秋时节,桂花飘香,满树桂花红似火,近看是九龙戏珠的壮丽景观,远眺就像个大红球。九头丹桂王的树龄已被专家测定为1100年以上,以“唐桂”被列入《中国桂花集成》(2005年9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古丹桂单株直径大的,除前不久被卖掉的富岭镇里源村一棵直径为1.4米的丹桂王外,现当数富岭镇靖坑村一棵,胸围3.8米,直径1.2米,同地另一株胸围3.1米的次之。其树龄待测定。
浦城县领导班子对浦城桂树保护发展高度重视。1989年7月21日浦城县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列桂花为浦城县花。2003年县政府把丹桂纳入全县四大商品林基地建设规划。2007年1月11日,浦城县申报“中国丹桂之乡”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批准并正命名。浦城作为丹桂之乡已为国家所认可,浦城丹桂保护和发展的前景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