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生活的空间叫作“环境”,任何物质都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植物的环境主要包括有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因子、地形地势因子、生物因子及人类的活动等方面。通常将植物具体所生存于共同的小环境,简称为“生态环境”。
环境中所包含的各种因子中,有少数因子对植物没有影响或者在一定阶段中没有影响,而大多数的因子均对植物有影响,这些对植物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因素)”。
生态因子中,对植物的生活属于必需的,即没有它们植物就不能生存的因素叫做“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讲,氧、二氧化碳、光、热、水及无机盐类这六个因素,都是绿色植物的生存条件。
在生态因子中,有的并不直接影响于植物而是以间接的关系来起作用的,例如,地形地势因子是通过其变化影响了热量、水分、光照、土壤等产生变化,从而再影响到植物的,对这些因子可称为“间接因子”。
所谓间接因子,是指其对植物生活的影响关系是属于间接关系而言,但并非意味着其重要性降低,事实上在园林绿化建设中,许多具体措施都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所谓的间接因子。
温度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
温度因子对于植物的生理活动和生化反应是极端重要的,而作为植物的生态因子而言,温度因子的变化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季节性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地球上除了南北回归线之间及极圈地区外,根据一年中温度因子的变化,可分为四季。四季的划分是根据每5天为一“候”的平均温度为标准。凡是每候的平均温度为10—22℃的属于春、秋季,在220℃以上的属夏季,在1O℃以下的属于冬季。
不同地区的四季长短是有差异的,其差异的大小受其他因子如地形、海拔、纬度、季风、雨量等因子的综合影响。该地区的植物,由于长期适应于这种季节性的变化,就形成一定的生长发育节奏,即物候期。物候期不是完全不变的,随着每年季节性变温和其他气候因子的综合作用而含有一定范围的波动。
在园林建设中,必须对当地的气候变化以及植物的物候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发挥植物的园林功能以及进行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
(2)昼夜变温对植物的影响
气温的日变化中,在接近日出时有最低值,在13—14时有最高值。一天中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日较差”或“气温昼夜变幅”。植物对昼夜温度变化的适应性称为“温周期”。这种性质可以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①种子的发芽。多数种子在变温条件下可发芽良好,而在恒温条件下反而发芽略差。
②植物的生长。大多数植物均表现为在昼夜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生长良好。其原因可能是适应性及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积累。
③植物的开花结实。在变温和一定程度的较大温差下,开花较多且较大,果实也较大,品质也较好。植物的温度周期特性与植物的遗传性和原产地日温变化的特性有关。
一般来说,原产于大陆性气候地区的植物,在日变幅为10~15℃条件下,生长发育最好,原产于海洋性气候区的植物,在日变幅为5~1O℃条件下生长发育最好,一些热带植物能在日变幅很小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
(3)突变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在生长期中如遇到温度的突然变化,会打乱植物生理进程的程序而造成伤害。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温度的突变可分为突然低温和突然高温两种情况。
①突然低温。由于强大寒潮的南下,可以引起突然的降温而使植物受到伤害,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寒害,这是指气温在物理O℃以上时使植物受害甚至死亡的情况。受害植物均为热带喜温植物,例如热带的丁香,在气温为6.1℃时叶片严重受害,3.4℃时树梢即干枯;三叶橡胶树、椰子树等在气候降至0℃以前,均叶色变黄而落叶。
霜害,当气温降至O℃时,空气中过饱和的水汽在物体表面就凝结成霜,这时植物的受害称为霜害。如果霜害的时间短,而且气温缓慢回升时,许多种植物可以复原;如果霜害时间长而且气温回升迅速,则受害的叶子反而不易恢复。
冻害,气温降至O℃以下时,植物的细胞间隙出现结冰现象,严重时导致质壁分离,细胞膜或壁破裂就会死亡。
植物抵抗突然低温伤害的能力,因物种和植物所处于的生长状况而不同。例如,在同一个气候带内的植物间,就有很大不同,以柑橘类而论,柠檬在—3℃受害,甜橙在—6℃受害,而温州蜜橘及红橘在—9℃受害,但金柑在—11℃才受害。
至于生长在不同气候带的不同植物间的抗低温能力就更不同了,例如,生长在寒温带的针叶树可耐—IO℃以下的低温。应注意的是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状况,对抵抗突然低温的能力有很大不同,以休眠期最强,营养生长期次之,生殖期抗性最弱。
此外,应注意的是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或组织的抗低温能力亦是不相同的,以胚珠最弱,心皮次之,雌蕊以外的花器又次之,果及嫩叶又次之,叶片再次之,而以茎干的抗性最强。但是以具体的茎干部位而言,以根颈,即茎与根交接处的抗寒能力最弱。这些知识,对园林工作者在植物的防寒养护管理措施方面都是很重要的。
冻拔,在纬度高的寒冷地区,当土壤含水量过高时,由于土壤结冻膨胀而升起,连带将草本植物抬起,至春季解冻时土壤下沉,而植物留在原位造成根部裸露死亡。这种现象多发生于草本植物,尤以小苗为重。
冻裂,在寒冷地区的阳坡或树干的阳面,由于阳光照晒,使树干内部的湿度与干皮表面温度相差数十度,对某些树种而言,就会形成裂缝。当树液活动后,会有大量伤流出现,久之很易感染病菌,严重影响树势。树干易冻裂的树种有毛白杨、山杨、椴、青杨等树种。
②突然高温。这主要是指短期的高温而言。植物生活中,其温度范围有最高点、最低点和最适点。当温度高于最高点就会对植物造成伤害直至死亡。其原因主要是破坏了新陈代谢作用,温度过高时可使蛋白质凝固及造成物理伤害,如皮烧等。
一般来说,热带的高等植物有些能忍受50—60℃的高温,但大多数高等植物的最高点是50℃左右,其中被子植物较裸子植物略高,前者近50℃,后者约46℃。
(4)温度与植物分布
把木棉、凤凰木、鸡蛋花、白兰等热带、亚热带的树木种到北方就会冻死,把桃、苹果等北方的树种引种到亚热带、热带地方,就生长不良或不能开花结实,甚至死亡。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因子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从而限制了植物的分布范围。
在园林建设中,由于经常要在不同地区应用各种植物,所以应当逐步熟悉各地区所分布的植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状况。
各种植物的遗传性不同,对温度的适应能力有很大差异。有些树种对温度变化幅度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因而能在广阔的地域生长、分布,对这类植物称为“广温植物”;对一些适应能力小,只能生活在很狭小温度变化范围的种类称为“狭温植物”。
植物除对温度的变幅有不同的适应能力而影响分布外,它们在生长发育的生命过程中当需要一定的温度量,即热量。根据这一特性,又可将各种植物分为大热量种(其中又可按照水分状况分为两类)、中热量种、小热量种以及微热量种。
当判别一种植物能否在某一地区生长时,从温度因子出发来讲,过去通常的习惯做法是查看当地的平均温度,这种做法只能作为粗略的参考数字,实际上是不能作为准确的根据。
比较可靠的办法是查看当地无霜期的长短,生长期中日平均温度的高低、某些日平均温度范围时期的长短,当地变温出现的时期以及幅度的大小,当地的积温量以及当地最热月和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值及极端温度值和比值的持续期长短,这种极值对植物的自然分布有着极大的影响。
园林绿化中,常常需突破植物的自然分布范围而引种许多当地所没有的奇花异木。当然,在具体实践中,不应只考虑到温度因子本身,而且尚需全面考虑所有因子的综合影响,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