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
说起他的创业经历,李建明和妻子金燕都感慨万千。1999年,李建明从河南平顶山煤矿子弟学校退休,同年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与大花蕙兰“一见钟情”,当时大花蕙兰那雍容典雅的特质令他过目难忘。自此,哪里有花展,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说起李建明自费参加花展的事,一直坐在他身旁的妻子再也忍不住了,插口说:“2000年的时候,他从北京的一个花展上买了一株大花蕙兰带回河南老家,养在自家院子里,像照顾婴儿一样养护着这盆花,没想到第二年居然开花了。”李建明对花的执著与痴迷,令家人及亲戚朋友感动,在他的带动和感染下,2001年陆续有5个人加入了他的种花队伍,之后6人共凑了6万元在河南平顶山的半亩地里开始试种大花蕙兰,但因参考了三年前的水文资料而导致选址错误,该基地的水质受到附近盐厂的污染,大花蕙兰栽种失败,基地被迫搬迁。之后无论搬迁到何地,大花蕙兰的生长情况都不能让他满意。怎么办?已退休的他毅然决定到北京林业大学上函授大学。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走进了属于年轻人的课堂,开始潜心学习花卉知识。
创造奇迹
几个月后,李建明带着优异的成绩满怀信心地重回故里,直接把大花蕙兰生产基地搬迁进海拔800米的深山老林,开始过起“田园隐居生活”,安心种花。从公路通往山里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路旁杂草丛生,路面凸凹不平。5万多株大花蕙兰种苗及其生产设备只能依靠人挑马驮运到离公路七八公里远的深山里。开垦这块“处女”地时,李建明不顾自己的身体,像其他年轻人一样,操起斧头,爬上高高的树丫修枝;握紧锄头,登上满是苔藓的陡峭山崖,开辟灌溉用的沟渠;卷起裤腿,下到满是野草的地里,锄草、整地。妻子金燕为支持他毅然辞去了教师的职务,跟他来到基地种花。她说:“生产基地几乎与世隔绝,半个月不见一个外人进来,生活用品和粮食一个月才能出山背运一次,极其不便。没有电和煤气,便就地取材,用土石和泥浆砌一个简易的灶台,从山上拣来干树枝作燃料,就能炒菜煮饭。那时,每次做饭炒菜,都会被烟熏得流泪。”
在这么艰苦和充满挑战的环境下,李建明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大花蕙兰的生产,必须使用喷灌设施,在无电的情况下,他用塑料管把水从悬崖峭壁上引来,利用水的落差实现自然喷雾,效果相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