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在2005版药典所记载的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的干燥全草。全国各地作为紫花地丁用的药材很多,除紫花地丁外,尚有苦地丁、甜地丁、广地丁等,由于它们的功效极为相似,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临床作用。广东省习惯使用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的全草,商品称广地丁。现将紫花地丁和广地丁比较如下。
1 紫花地丁[1]
1.1 来源 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的干燥全草。
1.2 产地[2]主产江苏、浙江及东北地区。
1.3 原植物 为多年生草本,无地上茎,花期高4~10 cm,果期达20 cm。全株有短白毛、主根较粗,长约1 cm,根细长黄白色。叶基生,狭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 cm,顶端圆或钝,基部截形、宽楔形或微心形,稍下延于叶柄成翅状,边缘具浅圆齿,托叶膜质,离生部分钻状三角形,有睫毛。花期后叶通常增大成三角状披针形。花两侧对称、具长梗、萼片5,卵状披针形,基部附器矩形或半圆形、顶端截形、圆形或有小齿;花瓣5、紫堇色,侧瓣无毛,最下面一片有距,距细管状。雄蕊5,花药结合,包围子房,子房无毛,花柱棍棒状,基部弯曲,向上略粗,柱头3裂。蒴果椭圆形,熟时3裂。花期3~4个月、果期5~8个月。
1.4 药材性状 多皱缩成团。主根长圆锥形,直径1~3 mm;淡黄棕色,有细纵皱纹,叶基生,灰绿色,展平后叶片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6 cm,宽1~2 cm;先端钝,基部截形或稍心形,边缘具锯齿,两面有毛;叶柄细,长2~6 cm,上部具明显狭翅。花茎纤细;花瓣5,紫堇色或淡棕色;花距细管状。蒴果椭圆形或3裂,种子多数,淡棕色。气微,味微苦而稍黏。
1.5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长较大,切向延长,外壁较厚,内壁黏液化,常膨胀呈半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小,偶有黏液细胞;上、下表皮有单细胞非腺毛,长32~240 μm,直径24~32 μm,具角质短线纹。栅栏细胞2~3列。海绵细胞类圆形,含草酸钙簇晶,直径11~40 μm。主脉维管束外韧型,上下表皮内方有厚角细胞1~2列。
1.6 功效与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火毒疗疮、丹毒、乳痈,瘰疬恶疮,黄疸、热淋,毒蛇咬伤。
2 广地丁[3]
2.1 来源 为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Gentlana loureiri(D.Don) Griseb]的干燥全草。
2.2 产地 主产于广西、广东
2.3 原植物 一年生矮小草本,高3~9 cm。根细小。茎直立,丛生,少分枝。叶对生,无柄,椭圆形或倒卵被针形,近基部叶较大,长1~2 cm,宽4~7 mm,上部叶较小,长2~5 mm,宽2~5 mm,先端尖锐,基部常下延成鞘状,全缘,具小睫毛,主脉明显,侧脉不明显。花单生于枝端,花萼筒状,长约为花冠的1/3,先端5裂,边缘具小睫毛。花冠漏斗形,长1.4~1.6 cm,外面黄绿色,内面蓝紫色,先端5裂,裂片短三角型,其间有5摺,雄蕊5,着生于花冠上,不外露;子房上位,具柄,1室,柱头2裂。蒴果倒卵形,压扁状,2瓣裂。种子多数。花期4个月,果期5~6个月。
2.4 药材性状 多皱缩成团,伸展后全株长3~9 cm。根细小,土黄色。茎丛生,常呈暗紫色。叶对生,椭圆形或倒披针形,基部密集,长1~2 cm,宽4~7 mm;上部叶稀疏,较小,长2~5 mm,绿色,先端锐尖,基部常下延成鞘状,全缘,有小睫毛。花单生于枝顶;淡黄色或淡蓝色。质脆易碎,气微,味微苦。
2.5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长椭圆形,外壁向外突出,形成乳头状突起,外被角质层。栅状细胞两列,通过主脉。海绵组织细胞内含黄色油状物。叶缘部分叶肉组织为数列厚壁细胞,壁不木化。下表皮细胞较小,被角质层。叶缘部的表皮细胞伸长,形成小睫毛,长约30~50 μm ,偶可见2~3个细胞构成的小睫毛。
2.6 功效与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能。用于流感,咽喉肿痛,阑尾炎,疔疮肿毒,痈疽发背,无名肿毒。
紫花地丁为全草类药材,而全草类药材的鉴别有时还要注意地下部分根的鉴别特征, 鉴别时不仅要注意根、茎、叶等的鉴别特征,更要注意花、果实、种子的鉴别特征。中国地大物博,中药的使用有悠久的历史,在充分利用中药资源的同时要注意规范用药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康廷国.中药鉴定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12-413.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一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37.
[3] 中国医学科学院用药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等编.中药志(第四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