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土壤盐渍化
蔬菜生长要求土壤的含盐量不得超过0.4%。设施栽培下,施入的肥料不受雨水淋溶损失,除了部分被作物吸收外,未被吸收的养分全部留在土壤中。因此,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土壤溶液的浓度比露地要高得多。而且由于毛细管作用,土壤水分总是向上移动,这样就导致盐分表聚,集中分布于耕作层内,从而导致了保护地土壤的盐渍化。据资料,温室、大棚的耕层土壤(0—25cm)全盐含量分别为露地的11.8倍和4倍。种在盐渍化土壤上的蔬菜,由于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太高,根部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遇到困难,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严重时甚至导致烧苗死根。
1.2土壤酸化
绝大多数蔬菜适于在中性土壤环境中生长。保护地土壤存在着酸性逐步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多年连续进行设施栽培时,土壤中残留的氮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以硝酸形态大量积聚,引起土壤反应方面的变化。据有关研究,温室、大棚耕层土壤中的硝酸含量分别为露地土壤的16.5倍和5.9倍。实践表明,在多次连续施用硫酸铵、氯化铵时,土壤酸化迅速,pH值下降十分明显,构成了蔬菜栽培的土壤障碍。
1.3连作障碍
在经济比较效益的驱使下,无论国内国外,采用保护地种植的蔬菜一般多限于黄瓜、西红柿、辣椒、菜豆等少数几种蔬菜,不可能象露地那样实行轮作。因此保护地的连作障碍比露地要严重得多。集中表现为:一是土传性病原菌增多。蔬菜有很多靠土壤传播的病害,如番茄的青枯病,早疫病,瓜类的炭疽病,枯萎病,菜豆叶枯病,豇豆煤霉病,十字花科蔬菜软腐病等。由于经常栽培同一种蔬菜造成病原菌积集、病害越来越严重。二是土壤害虫增加。多年连作的结果,特定的食料导致线虫、根蛆等土壤害虫种群的繁衍,而引起害虫的猖獗。三是土壤养分的匮乏和比例失调。由于每种蔬菜对各种养分都有自己特定需要,出现了对土壤养分的选择性吸收,因而导致土壤某种元素的过度亏缺,使蔬菜发生各种缺素症。
2保护地蔬菜施肥技术要点
针对保护地的土壤障碍,在施肥技术上要力求趋利避害,实施以克服或缓解土壤障碍为主体的施肥技术体系,达到既要有利于获取当季当年蔬菜的高产、稳产,又要有利于防治土壤障碍,为今后更好发挥设施优势,实现持续优质、稳产、高效创造良好土壤条件。
2.1增施有机肥料
增施有机肥料,最好施用纤维素多的即碳氮比高的有机肥。有机质在腐解过程中,会形成腐质酸等有机胶体,大大增强土壤的缓冲能力,防止盐类积聚,延缓土壤盐渍化的进程。
2.2实行基肥深施,追肥限量
用化肥作基肥时要进行深施,最好将化肥与有机肥混合施于地面,然后进行翻耕,这样使多数肥料施到表土以下,以免过多增加表层土壤的含盐量。追肥一般很难深施,故应严格控制每次用量,宁可用增加追肥次数的办法,尽量“少吃多餐”,以满足蔬菜对养分的需求。不可一次施用过多,以免提高土壤的浓度。
2.3大力提倡根外追肥
在露地条件下,根外追肥只是一种常规的辅助施肥手段,但在设施栽培时,由于根外追肥不会给土壤“添麻烦”,特别是尿素、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和一些微量元素,都适宜作为根外追肥,应当大力提倡。
2.4推广施肥的科学监测
蔬菜生育障碍临界点(EC值,土:水=1:2)
土壤生育障碍临界值枯死临界值
黄瓜番茄辣椒黄瓜番茄辣椒
砂土0.60.81.11.41.92.0
壤土1.21.51.53.03.23.5
高腐殖质壤土1.51.52.03.23.54.8
土壤盐渍度可用土壤悬浮液电导率来判断,当用电导仪所测得的EC值(单位为毫欧姆/厘米,即电阻率的导数值)超过一定数值时,蔬菜就要发生土壤障碍。如表所示,如发现测定接近临界值,就停止施肥和适当浇水,以达到有效控制土壤溶液浓度的目的。
2.5加深土壤的翻耕
保护地土壤的盐类集中于表层,如以表层(0—5)含盐指数100,中层(5—25)为60,底层(25—50)为40来考虑,,在蔬菜收获后,进行翻耕把富含盐类的表层翻到下层,把相对含盐较少的下层土壤翻到上面,就可大大减轻盐害。
2.6利用换茬空隙撤膜淋雨溶盐或灌水洗盐
利用夏熟菜收获结束后,揭开薄膜,在雨季如有数十天不盖膜,日晒雨淋对于消除土壤障碍是一项简易可行的有效措施。或者在高温季节,进行大水漫灌,在地面上盖膜,使水温升高,不仅可以洗盐,而且可以杀灭病菌。
2.7进行地面覆盖
利用地膜或秸秆进行地面覆盖,对于抑制土表积盐有明显作用。据有关研究测定,覆盖地膜的0—5cm的土层含盐量仅相当于未盖膜的57%,5—25cm土层的含盐量却为未覆盖的160%,这表明盖膜后土壤的盐分是向下运行的,能有效地防止土表积盐。
施用复合肥“五注意”
复合肥肥效长,宜做底肥。经过加工造粒的复合肥比粉末肥分解缓慢、不易流失和挥发、肥效持续时间长,易做底肥使用,一般亩用量为30-40千克。复合肥不宜用于苗期肥和中后期肥,以免作物贪青陡长。
注意与单质氮肥配合使用。作物幼苗期需要氮肥量较少,因此,对播种时用复合肥做底肥的作物,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在追肥时及时补充速效氮肥,以满足作物营养需要。
注意选择合适的浓度。多数复合肥是按照某一区域土壤类型平均养分状况和大宗农作物需肥比例配制而成。市场上有高、中、低浓度系列复合肥,一般低浓度总养分在25%-30%之间,中浓度在30%-40%之间,高浓度在40%以上。要根据地域、土壤、作物不同,选择使用经济、高效的复合肥。一般高浓度复合肥用在经济类作物上,可使作物品质优,肥料残渣少、利用率高。
注意避免种子与肥料直接接触或种肥混合使用。复合肥养分含量高,若与种子或幼苗根系直接接触,会影响出苗甚至烧苗、烂根。播种时,种子要与穴施、条施复合肥相距5-10厘米左右,切忌直接与种子同穴施,造成肥害。
应注意养分成分的使用范围。不同品牌、不同浓度复合肥所使用原料不同,生产上要根据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选择使用。含硝酸根的复合肥,不要在叶菜类和水田里使用;含铵离子的复合肥,不宜在盐碱地上施用;含氯化钾或氯离子的复合肥不要在忌氯作物或盐碱地上使用;含硫酸钾的复合肥,不宜在水田和酸性土壤中使用。否则,将会降低肥效,甚至毒害作物。
提高磷肥施用效果良法
在对磷反应最敏感的作物上施。这些作物分别为豆类、油菜、小麦、棉花、薯类、瓜类等,施用磷肥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经济施用。磷肥施用后,当季作物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后效则可持续数年,故在磷肥施用后的几天,不必年年施用,以免造成浪费。
早施。农作物在苗期吸收磷最快,要占生长期吸收总磷的一半,若苗期缺磷,会影响后期生长,即使后期再补施也很难挽回早期缺磷的损失,故苗期不能缺磷。
细施。过磷酸钙在贮存时易吸潮结块,在施用时,要打碎过筛,以利于根系吸收。
集中施。磷容易被土壤中的铁、铝、钙等元素固定而实效。故应穴施、条施,使磷固定,又有利于根系吸收。
与有机肥混施。磷肥特别是钙镁磷肥与有机肥混合,可使磷肥中那些难溶性的磷转化为农作物易吸收的有效磷。
分层施。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施在哪里基本就在哪里不动。因此,在深层和浅层都要施用磷肥。把磷肥施在浅层,有利于秧苗的吸收,从而使作物返青早,分蘖快。一般每公顷施磷肥20-40千克,浅层施1/3,深层施2/3。
与氮肥混施。农作物吸收各种养分有一定比例,若比例失调就长不好。单施氮肥,根系发育不好、易倒状、又易受病虫害,而且加速土壤中氮素的过度分解,引起氮磷比例失调。而氮磷配合施用,既可平衡养分,又能促进根系生长,为丰产打下基础。
根外喷施。农作物到了生长后期,根系逐渐老化,吸收养分能力减弱,常造成缺磷。这时,可将水溶性的过磷酸钙喷施在农作叶片上,使磷通过叶面的气孔或角质层进入植物体内。禾谷类作物可用1-3%浓度的磷肥,蔬菜可用1%浓度的磷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