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 西北苗木网

杜鹃叶肿病的症状及防治

   发布日期:2016-08-05    
核心提示: 杜鹃花(学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又名映山红、山石榴,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
    杜鹃花(学名:Rhododendron simsii Planch.):又名映山红、山石榴,为常绿或平常绿灌木。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杜鹃花一般春季开花,每簇花2-6朵,花冠漏斗形,有红、淡红、杏红、雪青、白色等,花色繁茂艳丽。生于海拔500-1200(-2500)米的山地疏灌丛或松林下,为中国中南及西南典型的酸性土指示植物。


 
    杜鹃叶肿病又叫饼病。病菌主要为害花芽、嫩叶和新梢。受侵害叶片初期正面产生淡绿色、透明、略凹陷近圆形病斑。叶背病部肥厚,隆起呈半球形或长椭圆形,暗褐至红褐色。花芽受害成为肉质变厚变硬。新梢染病顶端产生肉质叶丛。这些嫩叶和花芽感病后异常的呈肉质增厚,产生大小不一的菌苞,花农称之为“杜鹃苹果”,直径为3-12毫米,有的可达8-18毫米,表面披覆有灰白色粉状物,此即为病原菌的担子的和担孢子。最后病部变黑褐色干枯脱落。
    杜鹃叶肿病是由担子菌亚门、层菌纲、外担子菌目、外担子菌科、外担子菌属的杜鹃日本瘿病菌侵染引起的。病菌的担子在杜鹃寄主的表皮组织下形成。成熟后突破表皮外露,上生圆筒形的担子孢子,以此侵染传播。
    杜鹃叶肿病菌以菌丝体在植株组织内潜伏越冬。次年春天产生担子孢子,经风吹雨水飞溅传播,侵染幼嫩组织。潜育期7-17天。病害一年发生两次,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以春末夏初最常见,3-5月较严重。温度较低,月平均气温在15-20摄氏度时,相对湿度为80%以上,阴雨连绵,阳光不足,植株生长柔嫩,病害容易流行。高山杜鹃发病最重。
    防治方法
    1、不要将带病苗木引入无病区。
    2、初现病状而在病部未形成白色粉状物时,立即摘除感病组织,集中烧毁。
    3、发病前,尤其在抽梢展叶时可喷洒0.5-1%波尔多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
 
 
免责声明: 如果本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西北苗木网的图/文等稿件,均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和观点,仅供参考。他人从本网转载需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