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小程序 西北苗木网

桑树白纹羽网病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6-08-10    
核心提示: 桑(学名:Morus alba L.):桑科桑属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5米。树体富含乳浆,树皮黄褐色。叶卵形至广卵形,叶端尖,叶基
    桑(学名:Morus alba L.):桑科桑属 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可达15米。树体富含乳浆,树皮黄褐色。叶卵形至广卵形,叶端尖,叶基圆形或浅心脏形,边缘有粗锯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叶面无毛,有光泽,叶背脉上有疏毛。雌雄异株,5月开花,葇荑花序。果熟期6-7月,聚花果卵圆形或圆柱形,黑紫色或白色。喜光,幼时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耐干旱,耐水湿能力极强。


 
    桑树白纹羽网病防治技术
    症状:病根上有根状菌束缠绕,初白色,后变为灰褐色,病根腐朽,剥开皮层后,可见菌丝体集结成扇状,紧贴木质部,并形成菌核。病树逐渐衰弱,终致枯死。山西、江苏、广东、四川均有发生。
    病原:Rosellinianecatrix(Hart.)Berl.称褐座坚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寄生在桑树主干表面的菌丝膜系由很多菌丝纵横交叉形成的,菌丝膜内部的菌丝是薄壁菌丝,直径2um,也有小于1um的。其外部的菌丝是厚壁菌丝,直径4um,丝隔37—65um处有一节膜,生出犁形膨胀胞,是该菌重要特征。犁形胞直径7—8um,常形成厚垣孢子,进行养殖。病菌的菌丝束从根的内部组织侵入后,使木栓层与木质部分离。皮层完全腐烂后,木质部产生块状不定形黑褐色菌核,大小1×0.5(mm)。该菌在茎基处长出分枝的孢子梗,一个主枝上生出15—20个分枝,端部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卵圆形,单胞或2—3胞,大小7.25×2.50(um)。病树全部腐朽,营养菌丝发育衰退后进入有性态。子囊壳产生于根表孢子梗丝中,球形,基生短柄,外壁黑色,内壁无色,内含子囊及侧丝。囊圆筒形,有细长的梗,大小200—300×5—47(um),子囊顶部具一椭圆形小块,子囊内具子囊孢子8个。子囊孢子长梭形,两端尖,黑褐色,大小40×7(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根状菌索、菌核在土壤中寄生或腐生进行越冬。病菌与桑根接触即传染,该菌多在土表1—10cm之间。病菌生长适温25℃,土壤湿度60%—80%,菌丝生长快。该病常年发生,5—8月蔓延很快。丘陵山区新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禁止从病区调运桑苗。
    (2)重病田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5年轮作。
    (3)加强桑园管理,做好改土工作,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酸性较重土壤施用生石灰100—150kg。
    (4)发现病株及时挖除,连同残根—起烧毁。建桑园易发病。
 
 
免责声明: 如果本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本站未注明稿件来源:西北苗木网的图/文等稿件,均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和观点,仅供参考。他人从本网转载需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更正或删除。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