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特点:成虫取食桑树幼苗子叶、嫩尖及生长点,苗未出土就常被吃光或成秃桩,造成缺苗断垄,严重的整片苗地无苗。该虫对嫁接成活的桑苗或即将出土幼树的嫩芽为害甚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4-6.0mm,宽2.3-3.1mm,卵圆形,体灰色,密被灰黑褐色鳞片,鳞片在前胸形成相间的3条褐色、2条白色纵带,内肩和翅面上具白斑,头部呈光亮的铜色,鞘翅上生l0纵列刻点。头喙短扁,中间细,触角红褐色膝状,棒状部长卵形,末端尖,前胸长大于宽,后缘有边,两侧圆鼓,鞘翅明显宽于前胸。
卵:长0.9mm,宽0.5mm,长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24H变为暗黑色;
幼虫:体长6-9mm,体乳白色,无足;
蛹:裸蛹长5.5mm,乳黄色,复眼灰色。
发生规律:辽宁、山东、河南桑区两年完成一代,以成虫及幼虫在土中越冬。辽宁4月中旬出土活动,在地面上或近地表的幼小桑苗及幼树上取食,5月上旬产卵在土中,5月下旬出现新孵化幼虫,在土中为害小根,9月底做土室越冬。山东则于3月下旬-4月上旬出土,4月中下旬交尾产卵至6月下旬。5月上旬新孵幼虫始见,10月中下旬越冬,下一年春季继续为害,6月下旬化蛹,7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羽化的成虫不出土,在土室中越冬,直至第三年3-4月才出土为害。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科学肥水管理,铲除桑园杂草,及时修剪老枝残枝,清除桑园落叶,增强树势,减少为害;在受害重的田块四周挖封锁沟,沟宽、深各40cm,内放新鲜或腐败的杂草诱集成虫集中杀死。
(2)药剂防治:成虫为害期向幼树上喷洒50%辛硫磷乳油13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200倍液、4.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48%乐斯本(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还可用50%辛硫磷乳油0.5kg,加细土l5-20kg拌成毒土,撒在桑苗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