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薄雾蓝莓苗
“绿色发展,*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处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这是记者走访森林城市时听得*多的困惑。一些地区生态基础良好、森林覆盖率很高,却“守着金银山、过着穷日子”。受访基层干部认为,“生态困局”实际上是保护与发展、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矛盾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部分地区包袱重、限制多。安徽一山区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2%,“原始森林原生态、负氧离子富硒水”,石煤、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丰富。作为集“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限制开发区”于一体的特殊县份,该县陆续关闭了40多座矿山企业,结果“富”了生态、“穷”了财政。群众上世纪90年代集资建的林场树木已全部成材,如今既不能砍伐也没有补偿。发展的迟缓甚至导致该地方医疗、教育人才流失,旅游、管理人才难以引进。
生态修复造成短期阵痛。为保护生态,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吴田山矿区被关闭进行复垦复绿,原来矿区的3万多名工人难以安置,大多自谋出路。这类矿山及采煤沉陷区复垦复绿项目,在全国并不鲜见。长泰县副县长林清发表示,如果矿山不关,水不会清,山不会绿,也就无法吸引外来投资,重视生态环境绝对是符合长远利益的选择,但短期造成的阵痛,也亟须想办法解决。
生态旅游“投入大、见效慢”。生态旅游是多数地区绿色发展的*选,然而旅游产业需要投入大量财力建设基础设施,短期内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或形成良性循环。湖南省新邵县龙山林场场长刘勇介绍,每年有20多万人前来旅游,林场提供的床位十分有限,旅游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湖南省娄底市大熊山林场已被当地纳入蚩尤文化旅游项目,林场打算在发展林下经济的同时,让部分富余人员和村民转型为导游、保洁等景区服务人员,但面临缺乏经验、缺少资金和技术等困难。
薄雾蓝莓苗均收入超万元,一棵精心雕琢的罗汉松卖出20万元,废弃矿山变成湿地公园、特色小镇……多位受访者谈到,林业要实现绿色发展,传统的粗放模式没有前途,必须走精细化、产业化、现代化道路。
调整种植结构,推动融合发展。安徽省池州市林业局局长王枞红认为,森林城市需要及时向森林经济转型,以森林产品、森林食品、森林旅游为方向,调整种植结构。林下经济效益比砍树更高,东至县无花果种植亩均收入超万元。在福建漳州,近10多年来,荔枝效益大幅度下滑,村民们本来准备砍树,后来在政府支持下开始在荔枝树的树干上和树下种植铁皮石斛。一株荔枝树可产铁皮石斛4斤,一斤市价在2000元左右,合作社一个月销售额能达到10万元。此外,漳州市还大力发展其他苗木花卉、竹业、油茶等林下产业。
还有地方积极探索林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福建省三明市用红豆杉做生物医药,生产40多种抗**药物;用无患子果肉生产高档洗涤剂、美容剂,用果仁生产生物柴油,均实现了生态经济的多重效益。
蓝莓种类和主要品种
(一)北高丛蓝莓类:树高1.5~2.0m,果实大,口感好宜鲜食,单株产量为3~6kg,是经济价值X高的一类。全世界约有100个以上的商业品种。
(二)南高丛蓝莓类:树高约1.0-1.5m,果实中~大,单株产量为1~3kg;宜鲜食,适宜温暖地和保护地种植。
(三)半高丛蓝莓类:树高0.5~1.0m,果实中等大小,单株产量0.5~3kg,鲜食与加工兼用。
(四)矮丛蓝莓类:树高0.5 m以下,主要用于加工,品种较少。
(五)兔眼蓝莓类:树体高大,可达3米以上,单株产量5-8kg。抗寒力差,适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栽培。北方可用于保护地延后栽培。
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湖南创新融资模式,在全国率先发行了67亿元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带动近200亿元投资,促进了土地升值、产业升级,形成良性循环。珠三角地区针对城市扩张和环境恶化,进行生态修复,打造“森林城市群”,新建森林公园165处、湿地公园69处,推动当地旅游、渔业等产业的发展。安徽淮南利用采煤沉陷区的湖面,建成***大的漂浮式光伏电站,“上发电、下养鱼”,既开发了绿色能源,又解决了原来煤矿工人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