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木名称 | 米经(cm) | 高度(cm) | 冠幅(cm) | 地径(cm) | 价格(元) | 单位 |
李子苗 | 1.8 | 175 | 8 | 2 | 5 | 元/棵 |
李子苗 | 1.8 | 175 | 8 | 2 | 5 | 元/棵 |
李子苗 | 1.8 | 175 | 8 | 2 | 5 | 元/棵 |
李子苗 | 1.8 | 175 | 8 | 2 | 5 | 元/棵 |
脆红李枯夜蛾症状
脆红李枯夜蛾幼虫食嫩芽和叶片,食叶造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残留叶柄。
脆红李枯夜蛾病原
李枯夜蛾成虫体长30-45毫米,翅展60-90毫米,雄较雌略小,全体赤褐至茶褐色。头部色略淡,中央有1条黑色纵纹;复眼球形黑褐色;触角双栉状、带有兰褐色,雄栉齿较长;下唇须发达前伸,兰黑色。前翅外缘和后缘略呈锯齿状;前缘色较深;翅上有3条波状黑褐色带兰色萤光的横线,相当于内线、外线、亚端线;近中室端有l黑褐色斑点;缘毛兰褐色。后翅短宽、外缘呈锯齿状;前缘部分橙黄色;翅上有2条兰褐色波状横线,翅展时略与前翅外线、亚端线相接;缘毛兰褐色。雄腹部较细瘦。卵近圆形,直径1.5毫米,绿至绿褐色、带白色轮纹。幼虫体长90-105毫米,稍扁平,暗褐至暗灰色,疏生长、短毛。头黑色生有黄白色短毛。各体节背面有2个红褐色斑纹;中后胸背面各有1明显的黑兰色横毛丛;第8腹节背面有1角状小突起,上生刚毛;各体节生有毛瘤,以体两侧的毛瘤较大,上丛生黄和黑色长、短毛。
蛹长35-45毫米,初黄褐后变暗褐至黑褐色。茧长椭圆形,长50-60毫米,丝质、暗褐至暗灰色,茧上附有幼虫体毛。东北、华北年生1代,河南2代,均以低龄幼虫伏在枝上和皮缝中越冬。翌春寄主发芽后出蛰食害嫩芽和叶片,常将叶片吃光仅残留叶柄;白天静伏枝上,夜晚活动为害;老熟后多于枝条下侧结茧化蛹。l代区成虫6月下旬-7月发生;2代区成虫5月下旬-6月和8月中旬-9月发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即可交配、产卵。卵多产于枝条上,常数粒不规则的产在一起,亦有散产者,偶有产在叶上者。幼虫孵化后食叶,发生1代者幼虫达2-3龄(体长20-30毫米)便伏于枝上或皮缝中越冬;发生2代者幼虫为害至老熟结茧化蛹,羽化,第2代幼虫达2-3龄便进入越冬状态。幼虫体扁、体色与树皮色相似故不易发现。
脆红李枯夜蛾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
防止该虫向内陆地区传播是防治的根本措施。为了做好检疫工作,从该虫发生的地区向内陆调运苹果、梨等果实时,要进行严格检疫,不得将有虫果实在内陆地区市场上销售,以杜绝其传播蔓延。
2、人工防治
在果树发芽前,结合果树冬剪,刮除树干上的翘皮,可消灭在此越冬的幼虫。在果实生长期,及时捡拾落地虫果,并将其深埋,以消灭其中的幼虫。在果实采收前,在树干上绑草把,以诱集脱果幼虫前来越冬,待冬季解下烧掉,也可消灭一部分幼虫。
3、化学防治
防治的关键时期是各代成虫产卵盛期和幼虫孵化期。预测成虫发生期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用李枯夜蛾性外激素诱芯制成水碗诱捕器,分别在5月上旬、7月上旬和9月上旬挂于果园。当诱捕器上发现成虫时即为成虫发生始期,当诱捕器上出现大量成虫时,即为成虫发生盛期,亦是成虫产卵始盛期。预测幼虫孵化期的方法是:在代卵发生期(一般在5月下旬),当日平均温度达到9℃时,开始记录每天的气温,当每日温度减去9℃后的累积温度达到230日度(即卵发育的有效积温)时,即代卵开始孵化期。也可在成虫产卵期,调查一定数量的虫卵,当大部分卵粒上出现红圈时,即为幼虫开始孵化期,也是喷药防治的关键时期。在一般情况下,早熟品种的果树喷药2次,中熟品种喷药3次,晚熟品种喷药4次,即可控制其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