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实拍图
详情说明
嫁接核桃苗几年结果 核桃苗种植管理方法
“白露到,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的农谚注定要改写了。
每年山核桃“采收季”,伤亡总是挥之不去的“血酬定律”,如今,这个魔咒注定要解除了。
每年白露,林业、公安和各镇机关干部都要如临大敌般地集结开赴山核桃产区,全力保障山核桃安全采收。这段历史看来也要改写……
现象
一张网引发的采收革新
改变,源于一张网。
清早六点,山间的晨雾还没有散尽,临安太阳镇武村的杨有发和妻子拿着一捆蛇皮袋,推着小推车上山了。往年的这个时候,杨有发夫妇俩每天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上山。只是那时,夫妇俩的身后跟着很多帮工,步履也会更急促些。“怕去晚了,山核桃被别家打了。”而今年,夫妇俩只须慢悠悠地走,没有一丝的焦躁。
这,同样因为一张网。
走了20来分钟,杨有发到了自家的山核桃林。林下的五个塑料桶里已攒满了山核桃。杨有发掏出钥匙,打开塑料桶下方的小门,桶里的山核桃轰然而出,涌向簸箕,被转驳至蛇皮袋。就五六分钟工夫,便装了满满一大袋。杨有发说,往年人工采收,打这么一袋山核桃需要两个小时,从地上捡到袋里又是两个小时。一早忙到晚,多打三袋。这下好了,五六分钟搞定一袋,一点儿不费事。
让杨有发省心的正是山核桃林下的一张大网。
这张网像蛛网般“结”在离地面约一米高的树干上,熟透的山核桃落到网上沿坡度滚到网底,进入收集桶。
结网的智慧源于嵊州一个香榧种植户,很快传入临安。其实,与采收香榧相比,“网收法”更适合山核桃。因为山核桃多数长在陡坡上,只要沿坡顶顺势而下结网,落下来的山核桃就会乖乖地沿山势滚落到网底。
分析
网住安全,网住品质,网出和谐
与传统的“上树抽打法”相比,网收自然落果,好处多多。
首先,不伤人。
山核桃多数生长在富含石灰岩、质地较硬的坡地上,而且很多山核桃林的坡度都在40度以上。要打到高处的果子,就得爬树,站在树枝上打。这种有点像表演杂技的打法,既要顾上,还要顾下,一不小心很容易摔下来,轻则跌伤,重则丧命。每年山核桃采收期间,都要发生人员伤亡的悲剧,山核桃也因此被称为“带血的果子”。采用自然落果,只需一点点耐心,伤亡的惨剧可以彻底规避。
其次,不伤树。
每棵山核桃枝头都含来年结果的嫩芽,用传统的竹竿抽打,容易伤及嫩芽,影响山核桃来年孕育。自然落果显然不会伤树。
果实更饱满。
虽说到了白露,山核桃已然成熟,但毕竟没有熟透。自然落果,都是熟透的山核桃,果实饱满度更好。虽然比“抽打法”要晚些上市,但可以通过高价出手弥补缺憾。
不伤环境。
用传统方法打山核桃,林下除草是“必修课”。因为打下来的山核桃,还要收集起来,林下的草太长,势必“碍手碍脚”,影响劳作效率。老底子,灭草剂还没有发明的时候,还好些,除草都是用柴刀,至少不会伤及植被。自打有了草甘鳞,林农们都不愿为割草而费心劳神,一瓶草甘鳞下去,可以除草一大片,而且还能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山核桃林下从此再没有杂草敢冒尖,只剩下光秃秃的泥地。这种粗暴的除草手法,带来的是林地水土的大量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每每风雨来袭,经常会有山核桃树连根拔起,程度严重的,还易引发泥石流。而选择自然落果,不光可以免除割草之累,还能保护林下环境,实现生态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