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栽培历史
我国有关乌桕栽培利用的记载,早见于1400多年前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四川种主产地县志,在18世纪末始有叙述。19世纪中页,省内栽培已较普遍。到20世纪30年代开始由渝、万等地远销国外。但因交通闭塞,产品销售困难,到1949年,全省仅有桕树2000万株,年产桕籽约1万t。1950年后经恢复和发展,至1956年全省全省年产桕籽2.2万t,创历史高水平。此后产量有所下降,80年代又恢复到年产2.1万t水平。
2.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
乌桕在四川自然分布,北止于龙门山南坡,西北止于邛崃山东南段,西南止于锦屏山、白灵山东坡。地理位置为北纬32o30′ 以南,东经101°40′以东,为全国乌桕分布的西北沿。
垂直分布范围,在东部盆地为海拔80-900m,在川西南山地为海拔1000-1800m。
四川的集中分布区是在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其中以长江河谷巫山-万县段,乌江流域涪陵-酉阳段,金沙江河谷宜宾-雷波段,岷江流域的宜宾-仁寿段为集中。这些地段中的巫山、酉阳、彭水、黔江、屏山、犍为、古蔺、荣县、仁寿、井研等10县,桕籽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7.2%,是全省乌桕的主要栽培地区。
3.生长与结实
乌桕为速生经济林木,幼期年平均高、径生长可达0.8cm和1cm以上,30年左右高、径生长渐趋缓慢而冠辐迅速增大。实生苗7-8年、嫁接苗3-5年开始结实,20-50年为盛果期,寿命可长达100年以上。巫山县官渡乡有一株100余年生的铜锤桕,树高18m,胸径70cm,冠幅12-12.5m,1979-1981年,年年产籽都在50-65kg左右。
乌桕由头一年春梢上抽生的当年生春梢分化花芽并开花结实。春梢既是当年的结果枝又是来年的结果母枝,其质量和数量与产量的关系极为密切。如采收时留梢过长,则翌年抽生的春梢多而纤细;反之如留梢过短,则翌年抽生的春梢量少且易抽发夏梢;两者话题都不高。一般以在采收短摘结果母枝,控制留芽量在5-7个为宜。剔枝采收造成歇年,捋籽采收会形成明显的大小处,都于增产不利。
乌桕有鸡爪桕和葡萄桕2大品种群,在四川半自然实生桕林中,两者混生,以鸡爪桕为主,约占总株数的64-96%。这2个品种群,者为雌雄同株异熟、雌先熟型,单一品种的纯林,授粉不良,产量极低,但两者的雌、雄花期却交互相遇,且授粉畜高。在造林时,特别是在以嫁接苗营造的林分中,尤应注意2品种的适当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