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苗管理技术:
施肥
条施,即在行间横开沟施肥;全园撒施,即当山楂根系已密布全国时,可将肥料撒在地表,然后翻入土中20厘米深;穴施,即施液体肥料(人粪尿)时,在树冠下按不同方位,均匀挖6~12个,30~40厘米深的穴倒入肥料,然后理土。
修剪枝
山楂果树的修剪同一般果树修剪方法。
冬季修剪
防止内瞠光秃,由于山楂树外围易分枝, 常使外围都闭,内膛小枝生长弱, 枯死枝逐年增多,各级大枝的中下部逐渐裸秃。防止内膛光秃的措施应采用疏、缩、截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改造和更新复壮,疏去轮生骨干枝和外围密生大枝及竞争枝、徒长枝、病虫枝, 缩剪衰弱的主侧枝,选留适当部位的芽进行小更新, 培养健壮枝组,对弱枝重截复壮和在光秃部位芽上刻伤增枝的方法进行改造。
少短截山楂树进入结果期后, 凡生长充实的新梢,其顶芽及其以下的1~4芽, 均可分化为花芽,所以在山楂修剪中应少用短截的方法, 以保护花芽。
复势山楂树进入结果期后, 多年连续结果,导致枝条下垂, 生长势逐渐减弱,骨干枝出现焦梢, 产量下降。要及时进行枝条更新,以恢复树势。对于多年连续结果的枝或其他冗长枝、下垂枝、焦梢枝、多年生徒长枝, 回缩到后部强壮的分杈处,并利用背上枝带头, 以增强生长势,促进产量的提高。
夏季修剪
疏枝山楂抽生新梢能力较强,一般枝条顶端的2~3个侧芽均能抽生强枝,每年树冠外围分生很多枝条,使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应及早疏除位置不当及过旺的发育枝。对花序下部侧芽萌发的枝一律去除,克服各级大枝的中下部裸秃, 防止结果部位外移。
拉枝夏季对生长旺而有空间的枝在7月下旬新梢停止生长后, 将枝拉平, 缓势促进成花,增加产量。
摘心5月上中旬、当树冠内心膛枝长到30~40厘米时,留20~30厘米摘心, 促进花芽形成, 培养紧凑的结果枝组。
环剥一般在辅养枝上进行, 环剥宽度为被剥枝条粗度的1/10.3 病虫害防治山楂虫害主要有红蜘蛛、桃小食心虫、桃蛀螟,病害有轮纹病、白粉病。
浇水
一般1年浇4次水,春季有灌水条件的在追肥後浇1次水,以促进肥料的吸收利用。花後结合追肥浇水,以提高坐果率。在麦收后浇1次水, 以促进花芽分化及果实的快速生长。浇封冻水,冬季及时浇封冻水, 以利树体安全越冬。
病虫防治
防治桃小食心虫在6月中旬树盘喷100~150倍对硫磷乳油, 杀死越冬代食心虫幼虫,7月初和8月上中旬, 树上喷布1500倍对硫磷乳油,消灭食心虫的卵及初入果的幼虫。
防治轮纹病在谢花后1周喷80%多菌灵800倍液, 以后在6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中旬各喷1次。
对白粉病发病较重的山楂园在发芽前喷1次5瘦石硫合剂,花蕾期、6月份各喷1次600倍50%可湿性多菌灵或50%可湿性托布津。
山楂品种介绍:
1、大金星:果实性状果实扁球形,紫红色,具蜡光。果点圆,锈黄色,大而密。果顶平,显具五棱。萼片宿存,反卷。梗洼广、中深。果肉绿黄或粉红色,散生红色小点,肉质较硬而致密,酸味强。10月中、下旬成熟。耐贮藏。果个大,每公斤72~82个。总糖11.35%,总酸3.91%,果胶2.7%,果肉率89.5%,出片率35.6%。宜于加工制作糕、脯、酒、汁等,色、香、味具佳。为优良加工品种。
2、大五棱:大五棱”该品种果个巨大,平均单果重达 24.3 克,大果为 31.6 克,果实长圆形,萼部较膨大,萼洼周围有明显的五棱突起。果皮全面鲜红,有光泽,果点小而稀,果肉黄白色,肉质细嫩,味甜微酸,不面不苦不涩,鲜美可口。 10 月中下旬成熟,常温条件下可自然存放到翌年 5 月底,仍不软不面,甜味增加,酸味减少,此时风味更佳。
3、大绵球: 该品种果实扁圆形,果皮桔红色。果个较大,百果重1019.2克,果实整齐度高,可食率85.1%。果肉黄绿色,质地松软细密。树势中庸,枝条开张,早春萌芽时新梢叶片呈红色,以中短果枝结果为主,果枝平均座果数10.0个,母枝连续结果能力较强,幼树丰产性和抗性均较强,9月中旬成熟,比北京一般品种提早成熟20-30天。初结果期树株产10公斤,6年生株40公斤。由于结果量较大,树体易衰弱。
4、甜红子山楂苗:甜红子山楂苗:甜山楂9月中下旬成熟,果中大,单果重19克,大果重35克,近圆形,桔红色,鲜艳美观,果肉浅红色 ,肉质细密,硬软适中,汁多,含可溶性固形物16.74%;味甘甜,含糖13.71%(这就是甜的山楂了,绝大部分山楂品种的糖度为8-12%);微酸,含酸0.474%(山楂的酸度绝大部分都在1.00%以上,如此低的酸度很少见);浓香(闻起来很香,是香气扑鼻,吃起来亦是很香,其味芳香,并兼有苹果之香气,这可以说是香的山楂了);该品种甘甜浓香,风味,极为可口,品质极上,乃山楂一绝,果中珍品。其果虽然早熟,但极耐贮运,常温下可贮存至翌年5月。该品种抗病力强,尤抗山楂白粉病(它是山楂易患的病害),喜肥沃,耐瘠薄,抗旱耐涝,早果,极丰产(亩产可达4000kg以上),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其适应性广,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都能栽培,其极具推广大价值。